探讨隈研吾的“弱建筑”概念!非永恒比永恒物质更美丽?

原始时期,建筑被视为能够保护生物的稳定居所。我们的房子本质上与动物的巢穴一样,建造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受到外界的危害。但我们必须承认,当面对自然灾害,人类和建筑是如此的脆弱渺小。我们若是一直视大自然为敌,我们永远都会输。

那我们是否能够顺从大自然的意愿去创作建筑?建筑是否能和自然融合并共存?

人类防御建筑例子:福建土楼,客家人使用黃土和毛石墻巩固他們的堡垒,防御土敌和敌人的攻击。

动物防御建筑例子: 燕子也会在人类或者牢固的结构上成群筑巢。为自己量身订做的“家”不仅能为雏鸟提供温暖,也能隐藏和抵挡狩猎者的突击。

日本建筑师隈研吾针对「与自然环境融合」 推出了一个十分有趣的建筑概念。

他称其为“负建筑”(也被翻译为弱建筑)。日语读作“负ける建筑” ,有“败北建筑”的意思。这期1.25 Studio就带大家探究“弱建筑”背后的故事和代表作品。

隈研吾 (Kengo Kuma), 日本建築師  (1954 - )。喜愛在建築中進行材料實驗。

与’胜つ建筑’( 胜建筑)相反,负建筑不视建筑為商业赚钱的工具,不会以夸张华丽或巨大的建筑型态去尝试夺取眾人的目光。

隈研吾认为建筑师不应再带有“建筑是主角” “建筑应该保护我们”的思想去设计。建筑应该以谦卑的型态巧妙地融入周围环境中。

隈研吾展现弱建筑的作品之一:China Academy of Arts’ Folk Art Museum, Interior, Kengo Kuma (2015)

九十年代初期的隈研吾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建筑。曾跟随后现代主义大师们的脚步的他,因此作品里常常使用夸张过大的建筑元素。比如巨大的古代罗马柱子让建筑不仅有本身的功能与结构,也开始成为象徵。

汽车展示厅,隈研吾1990年代在东京的后现代主义作品。如今改为殡仪馆。

但渐渐地,他察觉到自己依然偏向于日本传统建筑的美学,于是开始了寻找属于他自己的建筑美学旅程。

他曾在Dezeen的访问中提到自己因为2011年的东京大地震的灾难而改变了对建筑和自然的看法 :

“自从2011年三月那场海啸,我改变了我看待自然的态度。我们从那场海啸中学到了很多。对于年轻一代的设计学生们来说,应该深有体会。他们曾经认为设计非常强大,可以改变和控制一切。但在自然的面前,他们应该会改变他们之前(对自然和建筑)的理解。”

2011.03.11 东京大地震及海啸 摧毁了众多的建筑物,使多人伤亡。

自从那场海啸后,隈研吾更加偏向于自然的材料(例如木材和石头)比起工业材料。与传统的设计方法不同的是隈研吾在开始设计前就会决定好要选用哪一种材料。用一层层楼空的结构包围他的建筑尝试去和周围环境形成一段对话。比起外观与形态,隈研吾更关心建筑立面给人带来的体验。

但在这场海啸发生之前,我们便能通过隈研吾过往的作品看出他对材质的研究兴趣。

比如他其中的代表作“水与玻璃之家”  我们能看到通透的玻璃回应建筑周围的水域,也在视觉上让里和外的界线变得模糊了起来。隈研吾称他希望能做出一间只用水做出来的房子。

Water Glass House, By Kengo Kuma (1995). 玻璃材質去模糊建築與外界的邊界。

透过自然 ,一天的時辰,天气和四季的变化會使建筑产生改变。自然从来不会停止改变,建築也应该如此。

Water Glass House, Interior, Kengo Kuma (1995).

“光影魔法师”

一位好的建筑师必须了解每个时代的需求并推断出建筑该演绎的角色。

隈研吾曾在访问中提到自己十分尊敬丹下健三。因为小时候见识过丹下健三的代代木竞技场才让他开始有了想成为建筑师的动力。他称丹下建三为建筑的“光影魔法师”。

丹下健三作为日本建筑之父,现代结构主义建筑师,经历了第二次世界战争风雨。随后,不仅推动了日本的「生陈代谢」建筑运动,还通过努力研究日本传统建筑尝试让传统与现代科技结合,诞下新时代的日本建筑。

国立代代木竞技场,丹下建三(1964)结构及内部天花板

 “丹下先生和我都仔细研究过日本过去的传统以及历史。不过我们从中领悟到的东西有所不同。”

隈研吾一向对木结构在建筑里产生的光影感兴趣,从他的「梼原木桥博物馆」我们便能看出这一点。除此之外,他还尝试用材料和隐藏结构的手法使建筑从风景中“消失”,体现所谓的「弱建筑」精髓。

梼原木桥博物馆外部, 隈研吾 (2010).

梼原木桥博物馆内部, 隈研吾  (2010) 隈研吾的建筑布局通常简单,结构也选用能重复利用的种类。他的重点放在原始的材料,例如木头。

藤本壮介

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也希望让自己的建筑融入大自然。和隈研吾不一样的是,他更偏向于用纯白色的钢结构制造出他眼中的“弱建筑”。

藤本壯介 (Sou Fujimoto),日本建筑师  (1971-)

藤本壮介对于建筑和环境的融合非常执着,并希望能用他的设计方式展现出建筑的多面性(ambiguity)。

向藤本壮介问到他关于在英国肯辛顿花园建成的Serpetine Pavillion时,他表示他希望能创造一件能融进绿茵的作品。

从草稿中我们看到柔软的,不规整的线条。他的建筑就像云朵一样浮在纸的中央。

Serpentine Pavilion Sketch, Sou Fujimoto (2013)

“当我画图或製作模型时,我的目标不是为了得到一个清晰的建筑形态。相反地,我想透过人的活动,走动方式去瞭解建筑。模糊性会產生流动性,让建筑融入自然。这就是为什么我的草图许多都是用散开,不固定綫条来完成的。绘图这个过程你可以说是为了从更自由地规律中找到固定的规律,从这一堆模糊的綫条中让建筑浮现。” (出自Hans Ulrich Obrist 和藤本壮介的采访)

Serpentine Pavilion in Kensington Garden, Sou Fujimoto (2013)

“对我来说,通透在建筑里是重要的。因为你可以感受到自然,天气,不同的气候,即使你在亭子的里面。”

House NA, By Sou Fujimoto.  通透的房子框架,几乎不存在门和窗户,打破了“房子是遮掩物”的思想。

Naoshima Pavillion, 在这张照片中,建筑几乎不存在。藤本壮介的建筑拥有一种独特的模糊,挑战以往的建筑和环境之间的明显边界。

抛开“建筑应作为遮蔽物保护我们”的束缚,藤本壮介的“弱建筑”希望人类能与自然和文化再次连结。

日本对于非永久美学的喜爱 (The Japanese Philosophy of Impermanence Beauty)

“我希望我的建筑能够呈现非永久性,犹如彩虹。”

许多当代日本建筑师,像是石上纯也,平田晃久,藤本壮介也和隈研吾一样非常欣赏自然界的非永久性美。

日本建筑师为什么偏向于创造这一类的短暂性,和自然融洽的建筑 (Ephemeral Architecture)?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了解牵扯到在日本文化中的“非永久美丽”哲学。

库哈斯 (Rem Koolhaas) 曾在《Project Japan :Oral History of Metabolism》的访谈中向黑川纪章 (Kisho Kurokawa) 问到日本与西方对于建筑美学的不同。

Project Japan Metabolism Talks, Rem Koolhaas and Hans Ulrich Obrist 里面包含与众多参与过日本“新陈代谢”运动相关的建筑师采访。

黑川用日本历史悠久的伊势神宫作为例子回应道:

“伊势神宫已经1200岁了,但每二十年会用新的木材更換…… 所有我们看到的都是非永久性的。一整个城市能够在一天内被战争所毁灭。日本人相信的是内在的想法,而不是外表的形态。”

Make it sta伊势神宫,因为每二十年坚持更换新的木材,1200年来,这栋建筑的精髓一直存在即使已经被更换过许多次。

日本传统建筑材料的木材对比西方传统建筑的石头。这两者的材质已经足以感受到两边的环境,理念,美学的不同。同时也解释了为何许多当代日本建筑师选择让自己的作品和自然融合,比起用华丽的建筑形态来吸引大众,成为灯光下的主角。

大众以及建筑界对隈研吾的弱建筑又有什么看法?

零碎的木结构, 使用通透的材料来用建筑展现周围环境的美,成为了隈研吾作品中展现的重点。

大眾和建筑界似乎十分欢迎弱建筑美学,也因此渐渐让隈研吾在日本及全球获得极高的名誉声明。

不过,隈研吾的作品许多附有材料的实验,或许他的建筑也会被质疑是否过于装饰化,减弱空间本身应提供的功能。

比如开在日本青山的Sunny Hills台湾凤梨酥店铺。隈研吾希望能在城市建造一座小树林,让人们回忆起旧时的日本。但因为紧凑的木结构裹住整座店铺,所以店铺不能透过窗户展示商品。虽然独特的外墙依然能够让大众一下就能够认出店铺。

位于东京青山的SunnyHills台湾凤梨酥店铺。隈研吾(2013)

位于福冈太宰府被大众称为日本最美的星巴克,也因为独特的设计成为了网红的打卡地点。许多人慕名而来到这家咖啡馆拍照,上传合影到互联网。

这家咖啡馆慢慢成为了一件艺术品 ,转变为所谓的“starchitecture”。

本希望建筑以谦卑的态度存在于空间中,让周围环境突出。却依然因为罕见的木结构装饰设计而再次让建筑成为主角。

这或许也是建筑设计过程的有趣现象之一。设计的时候,建筑的一切都受建筑师把控。完工后,大众对待建筑的态度却轮不到建筑师来决定。

位于福冈太宰府星巴克,隈研吾(2008)

木结构网格真的有让这栋建筑融入周围吗?还是说,只是纯粹地用建筑的重复结构去模拟自然?

在重视木结构的形态时候,是否忽略建筑本身的功能?

要深入瞭解以及评论一栋建筑,无论是著名还是无名建筑师之作,我们不应只接受大众普遍给的反馈,自己也应该从多方面去质疑一个设计。

福冈太宰府星巴克,内部   隈研吾 (2008)

始终,现实与理想和理论是有区别的。但我们不应因此停止尝试结合理论与落实项目。建筑师的理念及信仰最终必然会多少通过自己的建筑传达出去。

弱建筑:面对今天的世界,建筑不能再是主角。

今天这个时代,大家通过网络知道的网红打卡建筑 “starchitecture”。渐渐地,人们只顾着建筑的美丽外表,拍照地点。不再愿意花时间深入理解建筑本身的美丽,以及一个人步入一个空间时候的独特体验。若单单作为一个拍照用的物品而存在,如今我们对待建筑的态度是否变质了?

比起我们平时在城市中看到的巨大建筑物,隈研吾和藤本壮介向我们证明了小型建筑的力量及美丽,也展示了他们对建筑的新态度。

我们即不需要像远古时期的人类需要每时每刻用建筑躲避外界的攻击,也不像上世纪的人们对混凝土和钢结构有所好奇。我们处于不一样的时代,地球面对着不一样的问题。

今天的我们或许是时候舍弃对”建筑是主角“的执念,让其与自然共存。建筑能因此更好地反映每一片土地的深厚的文化以及生态,让人们重拾建筑与自然的美。

文献参考:

1. Goodwin, D. (2019) Spotlight: Kengo Kuma, ArchDaily. Available at: https://www.archdaily.com/771525/spotlight-kengo-kuma (Accessed: 27 February 2024).

2.    Vergis, E. (2021) Exploring the ‘weak’ architecture of Kengo Kuma and Fujimoto - RTF: Rethinking the future, RTF | Rethinking The Future. Available at: https://www.re-thinkingthefuture.com/architectural-styles/a2942-exploring-the-weak-architecture-of-kengo-kuma-and-fujimoto/ (Accessed: 27 February 2024).

3. Law, L.Y. (2019) The death of desire towards architecture. Available at: https://lonylaw.medium.com/the-death-of-desire-towards-architecture-85ec81de5349 (Accessed: 27 February 2024).

4. Goodwin, K. (2014) Meet the architects: Kengo KumaL Exhibition: Royal Academy of Arts, Article | Royal Academy of Arts. Available at: https://www.royalacademy.org.uk/article/meet-the-architects-kengo-kuma (Accessed: 27 February 2024).

5. Saval, N. (2018) Kengo Kuma's architecture of the future, The New York Times. Available at: https://www.nytimes.com/2018/02/15/t-magazine/kengo-kuma-architect.html (Accessed: 27 February 2024).

6. Otten, L. (2016) Architecture and the anti-object | Washiting University in St Louise, The Source. Available at: https://source.wustl.edu/2016/04/architecture-anti-object/ (Accessed: 27 February 2024).

7. Jones, J.P. (2020) Interview: Sou Fujimoto, Architectural Review. Available at: https://www.architectural-review.com/essays/interview-sou-fujimoto (Accessed: 27 February 2024).

Dezeen 采访:

1) Howarth, D. (2016) ‘The criteria for architecture is humbleness,’ says Kengo KumaDezeen. Available at: https://www.dezeen.com/2014/03/11/kengo-kuma-interview-architecture-after-2011-japan-tsunami/ (Accessed: 27 February 2024).

2)Frearson, A. (2017) Kengo Kuma: ‘I feel embarrassed by some of my buildings’, Dezeen. Available at: https://www.dezeen.com/2017/01/20/kengo-kuma-architecture-interview-embarrassed-some-buildings-kenzo-tange-olympic-stadium/ (Accessed: 27 February 2024).

3)Howarth, D. (2021) 'I tried to create something melting into the green' - Sou Fujimoto, Dezeen. Available at: https://www.dezeen.com/2013/09/29/i-tried-to-create-something-between-architecture-and-nature-sou-fujimoto-on-serpentine-gallery-pavilion-2013/ (Accessed: 27 February 2024).

相关书籍推荐:

Previous
Previous

何为完美的椅子?

Next
Next

浅谈 Stable Diffusion AI 在建筑设计的应用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