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马来西亚“峇迪绘画之父”二代:蔡小庆 CHUAH SEOW KENG
峇迪(batik)又称蜡染,这种手工艺在印尼最先为世人熟知,在我国云贵地区也广为流行,由于近一个世纪里,峇迪绘画(batik painting)在马来西亚蓬勃发展,因此也被广泛认定为马来西亚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艺术。其制作原理简单来说就是“阻染”——利用具有防蚀功能的蜡阻塞不需要染色的布面,等到布料上色完成后再将蜡用热水洗去。然而利用这样看似简单的原理去创作一副真正的蜡染画艺术品,却是极其费时且艰难的。
本期1.25「对话」探访了马来西亚“峇迪绘画之父”蔡天定(1912-2008)之家,与二代艺术家蔡小庆聊聊峇迪绘画,及其背后跨越了半个世纪的传奇故事。
人物简介
蔡小庆(Chuah Seow Keng)生于1945,是马来西亚公认的顶尖艺术家之一,以蜡染画、水彩和玻璃纤维雕塑闻名。1968 年,他获得奖学金,前往德国沃兹堡 Suddeutsche Kunststoff-Zentrum 学习。回到马来西亚后,跟随其父亲蔡天定(Chuan Thean Teng)的脚步学习蜡染画,开始了长达五六十年的艺术生涯,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表达风格。1974 年,德国 Zweites-Deutsches- Fernsehen-Trans-Tel 电视频道为 Seow Keng 和他的兄弟们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向德国观众展示了蜡染绘画艺术。此后他的艺术生涯里,蜡染画作品参加过遍布世界各地的展览,也曾多次入选世界儿童基金会(UNICEF)的宣传卡,直到今日,79岁的他仍在坚持自己所热爱的艺术创作。
01
“ 欢迎来到椰风画廊!”
地址:58-D, Jalan Batu Ferringhi, 11100 Pulau Pinang, Malaysia.
“从1975年我父亲建成到现在,已经快有五十个年头了,我们在这里生活,也在这里画画创作。我父亲祖籍也是福建泉州晋江人,Yahong就是取自闽南语‘椰风’的发音。但其实这个画廊最早是一个开在Leith Street街上的小型工作室和商店,主要是为学校和学生提供美术相关的材料。直到后来他的画作逐渐出名,才于1974年开始在此处建造这间画廊。”
“整个建筑其实跟厦门的骑楼是一样的结构,一楼是商店,楼上才是住家。现在这个画廊的一层主要面向游客售卖一些当地以及东方的手工艺术品,一层的下沉空间往后还有很多异国珍品,像是古老的马来西亚药角、沙捞越酋长的手杖和精美的中国瓷砖画等等。但你要是对Batik特别有兴趣的话,我们先往二楼画廊看看。”
02
“ 故事的起点,是我的父亲 ”
“我父亲在艺术方面有极高的天赋和兴趣,十八岁来到马来西亚,跟随我的爷爷做生意,但经济萧条,他后来去做了老师。在教学期间,他重拾了自己的兴趣,自己砍树做木版画,并送回到中国发表。”
“但是1941年日军入侵英属马来亚,战争发生了,学校都没了,他也不能继续当老师了。所以他在战乱年代,尝试了各种各样的工作:商贩,面包师,农民,工人,厨师,商人,制伞匠等等。也是在这期间,他因此需要在英属马来亚、泰国和荷属印度尼西亚之间辗转,并在荷属印度尼西亚首次接触到了比较成熟的蜡染工艺。”
“他后来也在马来西亚尝试开一间蜡染服装厂,但是竞争不过从荷属印度尼西亚来的低价产品,他的工厂也倒闭了。但他就是在这样的强压环境之下诞生了这个创世想法,将自己的艺术天赋和蜡染工艺结合,用厂里剩余的布料和染料,一次次尝试,开创了属于他自己的Batik(峇迪绘画)时代。”
03
“ 人文是我们最大的创作灵感来源 ”
“我们都相信,在怎样的社会和地方,就有怎样的艺术。要画个人周遭的环境和风土人情,才能表达出当地的艺术风格。所以我们用画‘记录’了很多南洋乡土人情的生活影像,比如农作的妇女,母亲和孩子,乡村生活景象等等。”
“通常我们也都不会拘泥于某一题材或创作媒介,只会由心而发地去画我们认为美的或有趣的景和物,例如我本人属鸡,我就常常观察鸡群并画了很多(笑)。”
04
“ 我们理念是相同的,但风格是不停变换的 ”
“我们都受到过各种艺术风格的影响,例如cubism(立体主义)和Impressionism(印象派),所以也喜欢尝试不同风格的艺术表达方式,当然也是为了尽可能去向大家展示蜡染画的多种可能性。但有些风格在早期是备受争议的,例如我父亲在那个年代画的一些相对抽象的画,在当时就会被认为是‘旁门左道’,但站在今天来看,人们反而觉得在那个年代就去尝试夸张的风格,或类似现在漫画风格的画风,是非常前卫的。”
“除了线条分明,色彩浓重,充满热带风情意象的作品之外,我也尝试过融入中国传统水墨画的韵味,用不同的线条和色彩去表现虚实相间的空间感和动态。”
05
“ Batik (蜡染画) 的创作需要花功夫和时间 ”
“蜡染画通常是选在纯棉质地的布料上进行创作,当然也可以用丝绸,但一般不选择涤纶,因为可能会影响到染料上色时颜色的扩散。蜡的原料大多选择白蜡或者蜂蜡,在作画时,需要先将蜡加热融化成蜡液,之后再用漏斗笔(马来语chanting)来盛装蜡液后描绘在布料上。”
“我在作画时会先用炭笔在布上打草稿,之后再开始用蜡。其实整个作画过程是需要花很多功夫和时间不停反反复复调整的,例如不同的漏斗笔就会产生不同粗细的线条,还有上色的过程也有很多随机性的可能。包括你所看到的一些画里看起来不规则的复杂的线条,都是需要先上一大片蜡,等蜡在布上凝固,再去把蜡捏出裂痕,再上色,再洗掉蜡,再重复步骤去上别的区域的颜色。”
“这其中还有许多精细的门道,例如蜡原料和染料的选择也会影响上色的效果。有些线条清晰的画里,可能白蜡用的多一点;有些线条边缘比较模糊的画里,可能就是蜂蜡多一点。”
06
“ Batik是柔软的彩色玻璃窗 ”
“画作在布料上完成之后,只需要在背后加固一层薄薄的宣纸就可以被放进画框。为了让布料本身轻透的特性得以展现,我们选择将画作放进透明画框挂在窗口当成室内窗户。”
在艳阳高照的午后,关上灯那一刹,密密麻麻排满了画作的空间骤暗,只剩下热带的强烈阳光穿透布料,时间跨度超过半个世纪的所有画作在一瞬间被注入了惊人的生命力。像是朗香教堂的彩色玻璃艺术,又偏偏是不同于玻璃的柔软和轻盈,还带着丰富的色彩和肌理。
回忆和记录这段经历时,我思索斟酌许久还是难以用言语去准确描述那一刻受到的撼动,想来只觉得和当时一样有热泪盈眶的冲动,好像也是第一次具体感受到了流动的空间、时间和艺术。
本文章特别鸣谢:
两位真诚导览和讲解的艺术家:蔡小庆、蔡尚霖
一座承载了半世纪传奇的画廊:Yahong Art Gallery
关于作者
LL 现居加拿大,一个喜欢建筑但又试图跳脱出建筑行业的矛盾者,对一切稀奇古怪的事物感兴趣,目前还在人生的旷野里瞎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