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后篇:家在何处?回顾与探索社区、房子、记忆与家的意义

在春节假期回来第一个工作周里,我回顾了今年的春节——无论是与五年未见的亲戚朋友短暂团聚,还是回到了多年未回的老家,都勾起了很多童年回忆。于是,夹杂着各种心情写了这篇有关社区、房子、记忆与家的故事集。

人与人的连接源于所居住的城市与社区。不同的住宅将无形中塑造不同的交往模式,最终演变为一种社交和共存的平衡。

25年里,从土地优沃宽大的马来西亚搬到了寸土寸金的香港,每一次搬家都住进了截然不同的住宅社区。

01.

0-13岁

出生在门禁公寓社区(Gated Community Condominium)盛行的年代

小时候的床摆满了小动物玩偶。怕黑的我总是睡不着。于是总喜欢在夜深的时候坐起来跪在窗前。50厘米的床加上100厘米的我刚好让我看到公寓小区里的游泳池。小区由三栋住宅楼组成,中间的游泳池和小区设施房刚好形成一个合院布局。半夜的游泳池显得尤其阴深,反映了三栋楼还亮着灯的人家。看着别人家的灯,我获得了莫名的安全感,感觉世界不再只有自己和黑暗。没过一会就渐渐有了睡意,这才躺下来进入梦乡。

门禁社区在1980年末的马来西亚崛起,在1990年期间开始盛行,主要解决了当时社会治安的问题,给居民提供了生活舒适和安全保障。由于门禁社区设有私人管理的保安和围墙,一般还配有基本设施、公共活动空间和运动设施,因此门禁社区的居民无形中培养了浓厚的社区意识和归属感。小区的居民大多是小康家庭,因此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非常相近。在没有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年代,邻里氛围非常的亲密。尤其是傍晚及周末时分,共享设施成为了居民社交、互动和建立持久关系的空间,促进了一个非常友好的大家庭氛围。

门禁公寓社区设施功能平面图

周末早上的游泳池是居民聚集互动的公共空间

02.

春节除夕-初五

阿嫲的角落间单层排屋(Corner Single-Storey Terraces)

每年春节,我们一家四口会去阿嫲家过年。阿嫲家有三个房间,前面大房是阿公阿嫲的主卧。我,妹妹和妈妈会挤在没有窗口的次卧。后房则是房子的储物间。房间里面有个双人床,妈妈和妹妹睡在床上,而我就睡在一张铺在地上的床垫子。夜晚降临的时候,漆黑的房间里我感受到了伸手不见五指的恐惧。除了屋顶内传来的壁虎声,和排气扇的嗡嗡作响,我什么也看不见听不见,好像房间在慢慢吞噬着我。这时我只能紧紧地闭上眼睛,告诉自己几个小时后推开房门就会看到明媚的阳光和宽阔的侧院,到时候就可以和表姐妹在侧院玩耍。

单层排屋是马来西亚另一种常见的住宅类型,其中优点为可以兼得简约实用的矩形布局和较为宽广的户外生活空间。这类排屋不受小区管理的控制,户外空间比门禁社区灵活,因此与自然关系更为密切。居民也会依据个人喜好在房子前面种植各种蔬果花卉,或者将其改造成停车位。邻里关系则比门禁社区更为多元。每到各民族的节庆期间,不同的人家会搭起帐篷,摆上桌椅,请亲朋戚友到访吃饭打麻将。

单层排屋前院可用作停车、储物或被改造成了小花园

每逢佳节,房子前面的马路将会有人家搭起帐篷摆上桌椅请亲戚朋友和邻居做客

03.

14-18岁

门禁双层排屋社区(Gated Community Double-storey Terraces)

后来,我们家从公寓小区搬到了双层排屋小区。社区一样有保安围墙、游泳池和其他基本设施。不同的是,社区的公共花园设计在两排房子的后巷之间,前院外边则是汽车驾驶进来的马路。我的房间刚好面向后巷花园。傍晚时分偶尔会听到别家小孩出去找其他家的小孩玩耍的声音。但除此之外,我们极少走出社区周围,也因为小区的各种限制极少看到邻居在前院摆桌椅请朋友做客。

尽管生活方式和公寓小区非常类似,但双层公寓给予的私人空间更为宽大。这一方面结合了公寓小区舒适安全的优点,也给予了排屋更多的私人空间。虽然生活质量有了课本意义上的提升,但由于减少了在公共空间活动的需要,与邻居的联系也变得非常少。再加上小区管理对房屋外观、景观摆设有着很严谨的条规,小区里的房子也一直保持得非常一致,从而使所提供的公共空间和设施成为满足个人活动需求的地方。

门禁排屋社区设施功能平面图

社区儿童游乐场连接后巷花园

门禁排屋社区统一整洁的外观

04.

19-23岁

学生宿舍(Student Hall)大幅度缩小生活空间

上大学的时候,我住进了大学里的学生宿舍。当时香港正经历社会运动,再加上不久后疫情的爆发,学生宿舍既是安全隔离的地方,也是外界不稳定的温床。在四年期间我换了四个来自不同国家的室友。两个人同住在一个只有15平米大的空间里,我突然意识到以前所拥有的私人空间是多么的重要与珍贵。突然之间厕所的隔间成了最私密的地方。同一层的学生一共有40位——40个人共用一个15平米的厨房、3个冰箱和20平米的客厅,这狭小的居住环境给了我一个全新的挑战。

更重要的是,与一个完全不同生活习惯和背景的人同住在一个空间里,我时时刻刻都有一种被监视的感觉。生活细节上的互相包容给我上了成长一堂很重要的课。生活在宿舍房间不是为了舒服,更像是满足吃饭睡觉日常需求的地方。因此,大部分学生都把户外活动转移到了大自然。周末爬山,海滨跑步,体育馆打球,公共游泳馆游泳变成了常见的课后活动。这反而增进了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达到另外一种又杂乱又有序的生活方式。

香港大学学生宿舍房间全景

05.

大学毕业后

香港上班族的私人屋苑(Private Apartment)

大学毕业以后我住进了一个30平米的私人屋苑。在体会了居住条件密集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我也时常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感到迷茫和焦虑。客厅的一块地毯和一张小沙发是我和室友放工后放松聊天追剧吃饭的地方,生活再也没了以前的自由奔放。4平米的房间里塞满了一张床、一个小桌子、一张椅子和一个衣架,床上依旧摆满了小动物玩偶。有时候,这5厘米海景房仿佛带我回到了小时候。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会坐在窗台前望着对面的楼,想象着别人的生活,填补我异国他乡的空虚。

4平米房间的布局

房间窗外的5厘米海景和对面的大楼

什么是家?家和房子的关系到底如何定义?城市与社区又在其中扮演着什么角色?荷兰建筑师阿爾多·凡·艾克(Aldo van Eyck)在1956年写到:

“居所及其延伸至室外,城市及其延伸至室内,这是我们需要实现的目标!”

“The dwelling and its extension into the exterior, the city and its extension into the interior, that's what we have to achieve!“

我想,房子的概念超越了其物理结构。它涵盖了家的概念,一个创造和珍视回忆的地方。家不仅仅是一座建筑物,它是一个充满个人经历、情感和联系的庇护所。家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社区和城市密切相关。它们构成了社区的基石,人们在其中形成集体身份。社区的活力和力量常常通过家庭内部的纽带得以展现。

同样,城市在塑造我们对家和社区的经历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城市环境为多样的文化、传统和互动提供了舞台。城市的设计和规划可以影响社会凝聚力、包容性和归属感。因此,实现房子、家、记忆、社区和城市之间的理想融合变得至关重要。这需要创造一种环境,促进强烈的社区联系,让家庭不再孤立,而是与更大的城市结构无缝连接。它涉及设计以人际互动、绿色空间和可持续生活为重点的城市。

在追求过程中,我们可以创造鼓励形成持久回忆、培养归属感和促进社会凝聚力的空间。通过认识到房子、家、记忆、社区和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将塑造真正丰富我们生活并促进繁荣社会的居住环境。

Previous
Previous

Atelier Bow-Wow:如何通过观察日常去学习设计?

Next
Next

何为完美的椅子?